梁發[清代基督教牧師]

梁發[清代基督教牧師]

梁發(1789年—1855年),小名"阿發",原名恭(又名公發),又稱梁亞發,字濟南,號澄江,1789年生於廣東省肇慶府高明縣古勞村的一個農民家庭。。 梁發是基督教第一位華人牧師,也是基督新教的第一位中國傳教士和第一個參加近代化中文報刊編輯、出版工作的中國人。梁發是中國基督新教重要人物。因為當時傳教士主要活動在廣東,所以當時吸收的信徒主要是廣東人。 梁發最重要的著作是1832年所寫的《勸世良言》。《勸世良言》基本上是九本小冊子合訂一起。其中一部分是從聖經的《舊約全書》、《新約全書》的教訓中選出來的。另外一部分講述基督教的教義。梁發用很淺顯的、一般人易懂的話把基督教的教義和一部分的聖經精選出來編成《勸世良言》,後來對洪秀全的太平天國有很大的影響。洪秀全初期對基督教的接觸就是來自《勸世良言》。

基本信息

人物生平

梁發 梁發

梁發(1789-1855年),又名梁阿發,原名公發,字濟南,號澄江,出身於廣東省肇慶府高明縣古勞村的一個農民家庭。其早年在廣州當制筆和印刷工人期間結識英國傳教士馬禮遜(Robert Morrison)及其助手米憐(William Milne)。

清嘉慶二十年(1815)隨英國基督教傳教士米伶前往馬六甲,參與海外對華傳教中心的工作。翌年,由米憐主持受洗禮入基督教。

嘉慶二十三年(1818),梁發返回故鄉傳教,被當地官府視為邪教而逮捕入獄。經營救出獄後,他又再赴馬六甲輔佐米伶的教會工作。

道光二年(1822),米伶病逝,梁發遂返回廣東,並於翌年經英國傳教士馬禮遜委任,成為中國第一位華人基督教牧師。

道光八年(1828)他又返回故鄉傳教,再次遭官府追捕,遂逃至澳門。

道光十年(1830),又往高州傳教,並撰寫了《靈魂篇》、《真道尋源》等教義向信徒散發。

道光十二年(1832)他在廣州傳教布道,撰寫了《勸世良言》等喻世講義廣為散發,在社會上引起相當深遠的影響。以致兩年後洪秀全在廣州讀到《勸世良言》時頓有如獲至寶之感,以此為宗旨創立拜上帝會,建立太平天國的重要理論基礎。

道光十八年(1838),梁發因擅入在廣州舉行的鄉試試場散發傳教的講義,又被清兵追捕而避往澳門、新加坡。翌年,又潛回廣州,撰寫了《救世之神諭》一書。  

鹹豐五年(1855)病逝。梁發在近代中國社會裡積極倡導西方文化的“自由、平等、博愛”的觀念,所作的獨特貢獻是同時期的任何一位外來傳教士難以比擬的 。  

人物故事

(一)

早在1800年,十一歲的梁發曾經進入本村的私塾讀書,但是,三年多以後,因為自己的家裡實在是太貧窮,梁發只能放棄了學業。1804年來到省城廣州務工。恰巧,省城廣州有自己的同鄉黃老闆開的一家印刷廠。梁發便來到了黃老闆的小廠子打工——先當學徒,後當幫工——學習畫工及木板印刷。

通過蔡盧興,梁髮結識了馬禮遜。馬禮遜交給梁發的任務是刻印馬禮遜自己翻譯的漢文版本的《聖經》。可在當時的中國,翻譯漢文版《聖經》的環境並不好——在中國的領土上傳播基督教《聖經》的“福音”,這可是非法的。因此,為了躲避清政府搜查,馬禮遜派1813年才從倫敦來華協助自己工作的米憐偕同梁發一道,在廣州地區招募了十幾名中國印刷工人之後,一同跑到馬六甲建立了屬於自己的印刷所,專門刻印馬禮遜所翻譯的漢文版《聖經》。十年後,馬禮遜所翻譯的漢文版21卷本《聖經》刻印完成,名為《神天聖書》。

梁發故居 梁發故居

在這十年間,梁發和米憐一起於1816年在馬六甲創辦了被中外史家認定為“世界第一本中文期刊”的中國近代第一份中文報紙《蔡世俗每月統計傳》——正因為如此,馬來西亞官方出版的《華人志》中稱梁發為“第一位華人記者”,中國人民大學編寫的《中國新聞事業通史》中尊稱梁發為“中華第一報人”;此外,馬禮遜、米憐和梁發還於1818年在馬六甲創立了全世界第一家中英文雙語學校——英華書院。

1834年秋,梁發針對鴉片在中國泛濫成災的實際情況,寫成了《鴉片速改文》一文。在此文中,梁發不但深刻的指出了鴉片的危害,還呼籲所有的基督教徒不準與鴉片沾邊,並主張傳教士寫信回國告訴國人不要再與中國進行可恥的鴉片貿易,以便杜絕毒品的根源。

雖然梁發的《鴉片速改文》沒有得到歐美殖民國家政府的絲毫回響,但卻引起了欽差大臣林則徐的注意。

此時,道光皇帝於1838年12月31日任命林則徐為欽差大臣,前往廣州查禁鴉片。1839年1月8日,林則徐從北京出發,前往廣州,奔赴禁菸鬥爭的最前線。1839年3月,到達廣州之後的林則徐剛一看到梁發的《鴉片速改文》,覺得很有見地,於是馬上召見梁發父子,經考察後,林則徐決定將梁發留用。此時的梁發因為自己的傳教工作繁忙,便介紹自己的兒子梁進德為林則徐的幕下翻譯。而日後林則徐在禁菸運動前後的很多作為都有著梁發和他的兒子梁進德的功勞:這期間就包含著梁進德主筆的、林則徐主編的《四洲志》。

(二)

要想說清楚梁發與洪秀全兩個人的關係,還要先從1813年梁發與米憐一道在廣州地區招募了十幾名中國印刷工人之後,跑到馬六甲建立印刷所、刻印馬禮遜所翻譯的漢文版《聖經》說起。

1818年11月3日,米憐以基督教的儀式給梁發施洗,梁發從此成為了一個真正的基督信徒。

1822年,米憐去世;1823年,馬禮遜回國探親。那么,誰來接替馬禮遜在華傳播基督教的“福音”的任務呢?馬禮遜想到了梁發。

1823年12月,馬禮遜回英國探親前,立梁發為傳教士。1826年,馬禮遜再度來華以後,發現梁發乾得不錯,於是又冊立梁發為牧師。在此期間,梁發每年8月至次年3月到廣州傳教,夏季則在澳門傳教。

梁發於1828年為本村青年古天青施洗,繼而與古天青一起在廣東高明縣設了第一所基督教的私塾——兒童學院。這所兒童學院,既是小孩子讀書的學校,也是早期的新式教堂。幾個月後,因為有人將梁發私自以辦學為名、以傳洋教為實的事告知了官府,清廷官方將這所兒童學院解散。此後的古天青不知所蹤,梁發則再次避難到了澳門。

勸世良言 勸世良言

避難期間,梁發也沒閒著——他總是每天忙於寫一些傳播基督教“福音”的布道書。到1832年,梁發一共寫成了九本、洋洋灑灑十萬言的系列布道書——《勸世良言》。與此同時,為了擴大基督教的影響,梁發還開始與手下的傳教士在清政府在各地所舉辦的考場布道傳教、散發免費的《勸世良言》。

恰逢1836年,洪秀全第二次去廣州應試的時候,巧遇梁發和他的弟子正在科舉考場傳送梁發的這本《勸世良言》並在考場布道。洪秀全得到了梁發的這本《勸世良言》,這是毫無疑問的。

當科場失意的洪秀全最後一次考試失敗回家後,其表兄李敬芳告訴他說:《勸世良言》這本的內容異於尋常中國的經書。此時的洪秀全才開始潛心細讀。

洪秀全接受了《勸世良言》中的只有“上帝”是真神,其他一切為人所崇拜的偶像都是妖魔;一切人都是“上帝”的平等的子女;“上帝”差遣他的兒子耶穌下凡,替世人贖罪等等新奇的說教。

不久之後的洪秀全創立了拜上帝教。他自稱是皇上帝的第二個兒子,耶穌之弟,下凡救世。他附會聖典,聲言六年前病里做夢升天,見到了皇上帝。他勸人拜上帝不敬邪神。八年之後的1851年1月11日,洪秀全最終發動了金田起義。

梁發的一本《勸世良言》,引發了中國近代史上規模最大的農民運動,這恐怕是小人物梁發所從來沒有想到過的吧。  

人物評價

梁發,佛山高明羅俊西梁村人(今高明區荷城)。乾隆五十三年出生,卒於鹹豐五年。歷乾、嘉、道、鹹四朝,其時正是中國從閉關自守的封建社會向被迫開放的近代社會轉變的時期。各種不同的歷史書對梁發冠以不同的稱號——中國新聞出版史、近代報刊史方面稱他是“我國近代正式服務報界第一人”(報刊史研究開山祖戈公振語);宗教及中外文化交流史方面稱他是“基督新教第一華人傳教士”等。他的墓被安置在當時華南最高學府——嶺南大學中央尊貴之地,嶺南大學第一任華人校長鍾榮光親自遷墓並囑遺言,他日要陪伴一起。此即為“嶺南雙墓”緣由。

本人把梁發的事跡加以概括,用“一本《勸世良言》”、“二次遭清政府緝拿”、“ 三次參與中文報刊創辦”、 數項近代文化史上領稱“華人第一人”,在近代社會文化史上的特有貢獻而載入史冊。

梁發一生最大的事業是用新的宗教倫理來拯救世人的靈魂與生命。他身體力行,著書立說,宣傳基督教十誡,勸善黜惡,禁菸、賭、嫖、迷信等;作為第一華人傳教士本分,梁發所做的比我們想得到的還要多。如他是最早反對鴉片輸入中國的華人基督教傳教士。我們可以從1830年梁發所寫的日記中,發現他對充斥著廣東城鄉的鴉片煙毒泛濫現象和自己親人吸毒而死痛心疾首的文字,梁發當時不顧生命危險自著自印、行走各地散發勸世文,實是因為想以基督教信仰來拯救時人靈魂與生命。但在當時,鴉片戰爭前傳教士與鴉片貿易的關係複雜,只有他最先和最勇敢推動西方人注視鴉片貿易對中國人生命和靈魂的危害。另一是在高明創辦了最早的華人教會學校,開了先河。

匪夷所思的是,一個出身普通農戶僅讀過3年村塾的印刷工人,在一個特殊的歷史轉折時刻,卻做出令人驚嘆的文化、教育事業的創舉,從而被載入史冊:參與創辦近代第一刊《察世俗每月統記傳》成為第一位基督新教華人宣教師;還有許多方面的歷史性開拓。令人驚嘆的義舉還有:鴉片戰爭前,從南洋毅然決然返國幫助林則徐譯“夷書夷報”、溝通中西,以成就禁菸大業;國難關頭,以個人全力赴“敵營” 說大義, 意圖阻止英國對中國開戰等等。

主要著作

1. 《救世錄撮要略解》(Miscellaneous Exhortations), 37頁; 廣州; 1819年,,該書序言關涉作為造物主和崇拜對象的上帝,接著是十誡;《希伯來書》第二章的一些段落; 《彼得後書》第二章;《雅各書》第一章全部及釋文,第二、三、四章的部分及釋文;《提摩太書》第三章第15節;《彼得前書》第三章第10節至最後;《彼得前書》第四章第3至10節;《約翰一書》第一章第8、9節二《雅各書》第五章;三篇讚美詩以及一些禱告文,作為一名六年前對福音還一無所知的製版技工,我們不可能指望從這位信徒的這本小冊子中看到對於神學理論的深入認識, 但從總體上說,它還是合乎福音的、 虔誠的、並且宣益於傳教的,最初梁發把它父給馬禮遜博士看,在獲得馬禮遜塑同意後印刷了200份, 但就在梁發分發此書時, 他被抓進了牢里,衙差將所有的印版和書都銷毀了,在所有的出版物中,梁發都署以“學善”或“學善居士”之名

2. 《熟學聖理略論》(Perfect acquaintance with the Holy Doctrine), 9頁; 廣州; 1828年,這是作者對其宗教生活、皈依、受洗以及此後境遇的介紹,具有自傳性質,約在1828年年中出版,但可能有一個更早的本子,

3.《真道同答淺解》(A Catechism on the Ten Commandments and the duties of Christianity), 14頁;馬六甲; 1829年,

4. 《聖書日課初學便用》,(Scripture Lessons for the young),3卷;廣州; 1831年, 此書為英國國內外學校協會(British and Foreign Schoo1 Society)《聖經》課本的翻譯,由英美僑民捐資刻版付印,此版為簡本, 第二版由英國國內外學校協會出資於1832年出版,

5.《勸世良言》(Good Words exhorting the Age),這是9份小冊子的合集,經馬禮遜博士修訂後1832年在廣州印刷出版,這部書非常有名,因為洪秀全就是通過它才對基督教有了最初的認識。  

個人履歷

1800年11歲入學,讀了四年私塾至1804年。

1804年(嘉慶9年)15歲至省城廣州打工,學畫工及木板印刷。

1810年梁發在廣州十三洋行學印刷期間,結識英國傳教士馬禮遜和米憐。

1815年梁發隨米憐到馬六甲,幫助他印刷出版中文刊物《察世俗每月統記傳》。

1816年11月3日米憐在馬六甲替梁發施洗。梁發的中文的造詣相當好,所以他一方面幫忙做印刷出版工作,一方面寫了很多宣傳基督教的書和小冊子。

1819年梁發回到故鄉和黎氏結婚。妻子黎氏在1820年受洗,是中國第一個更正教的女信徒。

1821年12月梁發在澳門被馬禮遜立為中國第一個更正教的傳教士。

1828年梁發和古天青在廣東高明縣設了第一所基督教的私塾,既是小孩子讀書的學校,也是早期的新式教堂。除了教中國語文以外也教西方的科學地理知識和英文。

1832年刊行《勸世良言》9卷。

1839年(道光19年)梁發50歲,再次從爪哇回到廣東來。

1855年4月12日,梁發67歲,因病逝世於在廣州和香港之傳教任上,葬在故鄉墳地鳳凰岡。

也有史料說,梁發葬在中山大學南區草坪,即孫中山銅像附近。

他是中國第一位更正教的牧師。位於香港觀塘的梁發紀念禮拜堂,為中華基督教會為紀念他而於1963年創立。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